站内搜索

美国研究中心

独立网址:http://asc.bfsu.edu.cn

中心概况

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美国研究中心于1979年中美建交之际,由美籍华人邓炎昌教授倡导成立,其宗旨是培养对美国有深入了解的优秀外语人才,推动中国的美国学教学与研究,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心在邓炎昌教授、朱永涛教授、梅仁毅教授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国内历史最久、实力最强的美国研究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现任中心主任为梅仁毅教授,执行主任为付美榕教授。

该中心的最大优势在于师资力量。目前共有25名在职教师,其中全职教师18名,兼职教师7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有在美国深造或访学的经历,其中一人获得北京市高校名师称号,三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1人为富布赖特学友。此外,有20多位美国富布赖特教授曾在该中心执教。教师团队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兼顾学术研究,涉猎美国政治、外交、经济、文化、传媒、法律、宗教等方向,学术成果包括由国内外著名机构出版的专著与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十二五”期间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研究项目、国务院侨办项目、北外211建设项目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北外世界亚洲研究中心项目等。

美国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培养分为硕士(学制三年)和博士(学制3-5年)两个层次,目前硕士生招生规模为每年2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规模为每年10人左右。截至2014年6月,已有36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并获得美国学硕士学位。1996年,该中心设立美国学博士点,迄今已近30名学生获得美国学博士学位。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特色是,全部课程用英文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举办讲座也均用英文;课堂教学普遍采取美国大学惯用的讨论班形式,35年来始终保持这些特色。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三个模块,28门课程,涵盖不同学科的核心领域,绝大部分课程为选修,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通过四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美国历史、外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研究方法及最新学术成果,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新意的学位论文。

美国研究中心资料库拥有丰富的研究文献与图书资料,包括美国国会与美国驻华使馆捐赠的一万多册英文图书,涉及美国政治、外交、文化、历史、经济、法律、移民等多个主题领域。这些文献与资料存放在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图书馆,面向全校开放。

学术团队

全职教师

姓名 职称 研究领域
梅仁毅 教授 美国政治,中美关系
孙有中 教授 美国媒体,美国思想史
付美榕 教授 美国经济史,美国政治经济
李期铿 教授 美国外交
李莉文 教授 美国政治经济
谢韬 教授 美国政治
滕继萌 副教授 美国历史,美国文化
王镇平 副教授 美国文化 美国电影
郭亚玲 副教授 美国宗教与社会
李今朝 讲师, 美国族裔研究,美国社会
闫循华 讲师 美国政治, 美国外交
张春波 讲师 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媒体
翟峥 讲师 美国媒体与文化
宋颖 讲师 美国传媒与文化
伊蕊 讲师 美国思想文化史,美国媒体
贾宁 讲师 美国经济,美国文化
马丽媛 讲师 美国文化
陈崛斌 讲师 美国外交

兼职教师

姓名 职称 研究领域
金莉 教授 美国文学
刘葵兰 副教授 华裔美国文学
申昌英 副教授 非裔美国文学
宋毅 副教授 研究方法,传播学
王红欣 副教授 美国思想史
高蕊 讲师 美国文化
仵胜奇 讲师 中美关系

学术成果

 

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科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李莉文:《解读美国五大贸易法案的制定与实施》,外研社,2009年。

李期铿:《台前幕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宋颖: 《美国国际形象建构:美国之音新闻报道》,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出版

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王镇平: Sartre’s Existential Freedom, Walker Percy, Edward Hopper, Mike Nichols Works of Art 1940-1970. Saarbrucken, Deutschland/Germany: Scholar’s Press, 2014.

谢韬: Tao Xie, U.S.-China Relations: China Policy on Capitol Hill, London: Routledge, 2009.

伊蕊: 《美国政治博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翟峥: 《现代美国白宫政治传播体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张春波: 《新媒体与旧秩序:YouTube上的中国形象》,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陈崛斌 “U.S.-China Trade Relations in the 1970s and Hong Kong’s Role”, in Priscilla Roberts, ed,  Bridging the U.S.-China Divide,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付美榕 “A 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a’s Scientific Brain Drain: the Case of Chinese Immigrant Scientists in Canadian Academia”,<a href=”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213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a>, 2 (2014): 197-215.

付美榕 美国的顶尖人才优势及其动力机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08(下)

郭亚玲 “从近两次总统大选看美国宗教持续的影响力”,《国际论坛》,2010年第6期,第6-11页。

郭亚玲 “由潜功能到显功能:宗教与美国19世纪的社会改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50页。

贾宁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in Desert de Retz as Reflections of French Enlightenment Though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2(2013): 108-123.

贾宁 1980-2003年美国反倾销实务定量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3期。

李莉文 河南国际形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12第6期。

李莉文 美国快车道授权探析,《国际论坛》,2011第3期。

李期铿 9/11之后的加美关系,《英语及英语国家研究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梅仁毅、陈崛斌,《美国是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决策的分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9月(下)。

梅仁毅、陈崛斌,“Samuel P. Huntington’s Who Are We? And the Current Immigration Deb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riscilla Roberts and others, ed, China Views Nine-Eleven: Essays in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2.

宋颖 奥巴马政府传播策略分析,《传媒观察》,2010年10月

孙有中 “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

孙有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王镇平 “Undefined Man: the Existential Search in Walker Percy’s Novel The Moviego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XI: 3 (2012): 138-156.

王镇平 “Symbolism in American Beauty: A Semiotic Study of Meanings Represented by Rose.”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English version) 2.1 (2009): 230-246.

谢韬 Tao Xie and Benjamin I. Page, “What Affects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No 82, 2013, pp.850-67. (SSCI 收录)

谢韬 《从大选看美国的历史周期、政党重组和区域主义》,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4期。

伊蕊 “从摇篮到坟墓”《世界电影》,2009年。

张春波 形塑中国:YouTube视频对中国形象的表征,《现代传播》,2013年09

张春波 从YouTube官方博客的自我表征看其媒体性质,《国际新闻界》,2012年04

翟峥 “Storm in a Coffee Cup: Who We Are vs. Who They Think We Are” (updated English version) in Zemanek Adina (ed), Media in China, China in the Media: Processes, Strategies, Images, Identities, Krakow, Poland: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翟峥 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传播学探讨–以奥巴马竞选团队的新媒体运用为例,《国际论坛》,2013年11月

学术交流

2007年,联合中美教育基金(USCET)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了“9.11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2009年,与国际美国学学会(IASA)成功主办了“全球化背景下解读美国文化” 第四届世界大会暨美国研究联络会第六届年会;2010年,中心主办“美国中期选举与奥巴马执政前景研讨会”;2012年,与中美教育基金联合举办“2012年美国大选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2012年与中心与中美教育基金和亨利·卢斯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高校教师美国学讲习班。”;自2011年开始,每学期举办“富布赖特学者美国研究论坛”系列讲座,题目涉及美国历史、哲学、法律、政治、新闻传播等诸多领域;2014年6月,中心与美国的美国历史学家学会(OAH)合作举办美国史研修班。2006年-2011年:该中心硕士生连续五年获得中美教育基金资助参加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举办的美国研究暑期短训班。

联系我们

中心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 号 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东院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楼203室

邮编:100089

电子信箱: asc@bfsu.edu.cn

网址:http://asc.bfsu.edu.cn




Copyright @ 皇冠welcome体育登录入口(体育)官方网站-IOS/Androi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Baidu
sogou